四川省送变电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阅读悦行·美文分享】
时间:2020-06-19   来源:四川省送变电

【阅读悦行·美文分享】

近日,四川省水利电力工会第三届“阅读悦行”读书征文活动的评奖结果出炉了!第三本阅读悦行文集也将闪亮登场,恭喜我司《读过的书 走过的路 遇见的人》《现实生活与理想舞台》两篇读后感成功获奖,现将两篇美文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营造出更加良好的读书氛围,培养职工“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努力建设“书香川送”,繁荣川送文化。

读过的书 走过的路 遇见的人

∣刘南君

高一,第一节语文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他说,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书本,更多的是在生活和处事中去领悟。

高三,最后一节语文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终身学习”四个字,说,这是我送给你们的毕业礼物,学习不仅是学生时代的事儿,更是贯穿你们终身的,希望你们能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

十几年过去了,高中第一节课老师教给我的那副对联,从初次在《红楼梦》中遇见时的字面意思理解变成了人生感悟,也在努力使自己能够到达那样的境界,只是,“为人处世”这门学问太深太难,我也只能慢慢摸索。而最后一节课的那句“终身学习”,让我铭记并一直践行着。

我喜欢读书,读书可以让我消遣闲暇时光,认知世界和提升能力;我也喜欢诗词,偶尔也会自己写一点,不是附庸风雅,也不是刻意卖弄,只是在某个瞬间将这些汉字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下当时的感受或体会,毕竟,人自有诗意。

我喜欢苏轼,他一生跌宕起伏,四处飘零,但就是这样的一生,却过得潇洒不羁,有滋有味。身处顺境,他能享受最好的,能讲究;身处逆境,他能承受最差的,能将就。我读了他很多词,很多诗,看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记,在他的诗词散文中跟着他从眉山出发,过三峡到汴京,去杭州、黄州、惠州、儋州;去想像他笔下的“西湖苏堤、天涯芳草、大江赤壁、月圆月缺、飞鸿踏雪、竹杖芒鞋、小舟江海和三百荔枝”。学习他的潇洒、学习他的不羁、学他的豁达、学他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无论自己遇到多大的困难,身处怎样的逆境,只要想到他,心里就有安慰。在他的身上,我看见了儒家学说的家国天下情怀、道家学说的潇洒豁达以及佛教的放下与释然,这些是我终其一生要去学习和追求的境界。

如果说,苏轼是我跨越千年的精神导师,那么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就是我的人生之书,我几乎每年都会再看一次,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

《平凡的世界》是作者路遥的绝笔之作,他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诉了上个世纪70年代到改革开放后,山西黄土高原一个普通小山村里一群普通人的奋斗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少安、少平两兄弟,两个执着奋斗的青年,一个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胆识带领全村人在那个穷了上千年的黄土高原的黄土中挖出了“金蛋蛋”,敢先于国家“承包到户”的大政策,私自带头在村里搞“土地承包”;国家开放个体经济时他想到村民生活好了以后会建房,于是他又率先开起了“砖窑厂”,致富的同时也为村民增加了收入;带着大家从“黑馍馍”吃到“黄馍馍”、“白馍馍”直到最后再也不用为吃发愁。少安一直是村里甚至是那个时代农村的佼佼者,他关注着那个时代前沿,关注国家的政策和方向,他是那个时代千万个农村先驱者的缩影,用自己的聪明和勤劳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而少平则不愿守着土地,因为他走出过双水村,上过高中,去过黄原县,到过太原;他通过报纸和晓霞了解到外面还有一个世界,于是他选择跟着改革,在时代的浪潮中去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少平不因为自己失去进一步的学习机会而放纵放弃自己,在求得生存的同时努力让自己的思想觉悟、社会理论与晓霞,顾养民、金波他们达到一致。一方面,他靠劳动养活自己及家人,另一方面,他也没有放弃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他明白自己的需求,懂得自己该追求什么,他不会盲目追求不适合自己的东西,他知道哪儿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归宿。

在平凡的世界,不同阶层的人承受着自己的烦恼或痛苦。少安一家为了生存而挣扎、田福堂为了女儿的婚事和儿子的胆小懦弱而发愁、原西县副书记因为和同僚的政见矛盾而苦恼,还有金家湾的各门各户也都有这样那样的焦虑。在路遥的笔下,他们每个人都经历着不断的打击和苦难,但在字里行间却感受不到一点点的埋怨与抱怨,这是经历了那个年代的人所共有的精神实质,字字句句都透露着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劳动和奋斗是这些人永恒的主题,劳动体现人的价值,劳动改变人的一生,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过着不平庸的一生。

或许,生活本来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只是有些人隐藏处理的很好,有些人常常外挂而已。相同的是,一个人很难想象和读懂另外一个人的痛苦,他们忍受痛苦忍受磨难,他们相信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变好的。

或许,这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即使经历种种苦难,至今屹立不倒的立足根本吧,只有这片土地,才能养育出这样淳朴可爱而又坚强的勤劳的人民,传承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血脉,平凡、苦难、坚强、乐观、奋斗、执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遇万千众生,我喜欢读书也喜欢旅行,更喜欢旅途中遇见的人。读过的书,让我成长;走过的路,让我开阔眼界;遇见的人,让我学会感恩与珍惜。

每读一本书,自己总是有很强的代入感,会跟着里面的主角喜怒哀乐,总是能在在别人的故事里面找到自己成长的足迹。马塞尔.普鲁斯特说过:“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所以,我也是在不断的阅读之中,发现最真的那个自己。

 

现实生活与理想舞台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谈摆脱》有感

∣廖贡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是网络上很流行的一句话,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理想的冲突场。不过现实和舞台有一点不同,舞台上的悲剧生于冲突得以解决,而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不得解决。世间有许多人站在歧路上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世间也有许多人既走上这一条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条路,结果也不免差误时光。

我们都知道“鱼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可也”的道理,但那些悲剧之发生就在既不肯舍鱼,又不肯舍熊掌,只在那儿垂涎打算盘。

作者在书中说“摆脱不开”是人生悲剧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摆脱孰轻孰重,源于我们对事物理解的不一致,因此莎士比亚老师安排罗密欧误解朱丽叶的情操,奥赛罗误解了苔丝狄蒙娜。从辩证的唯物主义角度看,事物发生的本质具有正反两方向,如一味的强调反方向的作用力而忽视正面带来效应,走不出迈不动烦恼重重而将发生趋于深重的苦难。当然,每个人对自己的自尊心的理解都是不一致的,人们在选择“To be or not to be”的时候往往忽视了“Must be doing what to do”,如同面具的真假只需摘下它便能一目了然,摆脱面具下的人生才能有转机,希望才能重生。

我国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重本轻末思想由来已久,倾向于融入宇宙大化统治的秩序之中,融入群体和社会秩序以及伦理道德秩序之中,在参赞化育的过程中追求不朽,集体救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负罪感贯穿其中,以失落个体自我意识为特征的心态是最核心、最深层的,对自然或对社会的顺应、服从和俯就,随遇而安,造就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君侯将相说,积淀出儒家的“原罪”、老庄的“天性”。天行健与地势坤不可否极,在于人的主观选择,如被现实压抑而选择摆脱,人的一生可能都踌躇不前。对于事理,识时务者为俊杰,然得其不安失之又黯然悲剧开始,岁岁年年心智不得健全。

人生最可悲之处在于被现实奴役。如文段中释迦牟尼的典故中不难发现,当人短时间内停滞不前时找一处清幽之地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哪怕10天半月。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情感动物,大节固不用说,认清现实,但是不要屈从现实,认清让你心里有底,不屈从让你敢梦想。

摆脱其实就是在于取舍,树舍灿烂夏花,得华实秋果;壁虎舍其尾,得生命。舍分量,得质量,得通透,只有舍掉陈旧不堪的现实束缚,才能得到新的思维;放下不切实际的妄想,才有机会比别人更快成功。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笑,它也会对着你笑。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并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真正去爱惜眼前你所拥有的。因此,不要挣扎于失去,要把握当下。佛说:看的不可太透彻,透彻见了底就找不到活着的理由。所以,不要看透。因为(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个人真能做到与时俱进,应有不断地自我摆脱,才能大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才能心宽。如能不用摆脱最好,事物的既定发生必然有它的客观存在性,我们应当遵从事物发展的本身,冲破障碍,打破传统后才会见彩虹!

         


首篇
末篇

版权所有:四川省送变电建设有限责任公司